禅宗。非暴力沟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在何处相交?这里。这个身体。这个心灵。这一刻。
苦,或{tooltip}压力1{end-link}Dukkha 通常被翻译为“苦难”,但我更喜欢 Thanissaro Bhikkhu 将 dukkha 翻译为“压力”。这更符合我的经验,即痛苦是一种微妙的压力能量,恐惧、担忧、愤怒和抑郁等情绪由此而生。{end-tooltip},这往往是人们进行禅宗或非暴力沟通等实践的原因。作为一种时时刻刻的实践,佛陀关于 dukkha 的教义邀请我们深刻反思当下压力的根源。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可能会说出我们当下的感受、背后的需求以及满足需求的请求。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我们就有了探索的沃土。例如,当某些感觉和需求反复出现时,就会产生一种非常自然的好奇心。在这些时刻,我想知道,“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对同理心的需求真的是我沮丧的原因吗?”
这种调查可能会发现一些了不起的事情。例如,我们可以自己发现某些感觉与需求完全无关,但实际上与思想有关。是的,马歇尔·罗森伯格说,愤怒、内疚、羞愧和抑郁是由我们对生活的疏离思维造成的。但是恐惧、担忧、压力、肩膀上那种微妙的紧张又如何呢?它们与哪些想法有关?我们是否真的深刻地意识到我们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及其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我们只是在别人的调查中寻求安慰?我们甚至可以意识到自己对结构的依赖,在命名感受和需求的语言中找到情感安全,并在与我们分享培训的人的陪伴中找到安慰。“我的丈夫真的需要学习 NVC”,我们可能会大声思考,放松下来,接受 NVC 实践小组成员的同情目光。{tooltip}2{end-link}当然,这种想法并不局限于 NVC。当然,有些佛教修行者在他们特定的寺庙中找到了情感安全,在僧团或社区中找到了安慰。{end-tooltip} 事实上,这可能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急需的理解和休息。然而,一旦我们恢复过来,问题仍然存在,“我真的在 NVC 圈子之外感受到了联系吗?什么真的有效?什么不起作用?为什么我会感到压力?”
以这种方式定位我们自己就是回归佛陀所说的正见。随着非暴力沟通进入佛教世界,它有时被类比为正语。在佛陀阐述的八正道中,正语先于正见:
其中,正见是先行者。”{tooltip}3{end-link}Maha-cattarisaka Sutta:四十大经,由 Thanissaro Bhikkhu 从巴利语翻译{end-tooltip}
在 NVC 中,这也可以称为回归 NVC 的意图,即创建能够满足每个人需求的优质连接。4{end-link}“遇见”,意思是变得熟悉,甚至亲密。这是一种需求的“满足”,就像一个人“遇见”一个好朋友一样,而不是试图满足每个人的需求。NVC 的目的不是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它是为了创造一种完全符合每个人需求的联系质量。{end-tooltip},这样我们就可以评估“我感觉 ___ 因为我需要 ___”是否是当下与自己或他人建立联系的最有效策略。如果没有这种观点或意图,我们的言语就不会是正语或非暴力的,即使我们说的话是教科书式的 NVC。了解正确的观点意味着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熟悉联系和断开的原因和条件。
佛教和非暴力沟通传达了相似的信息,即我们习惯性的、疏离生活的看待事物的方式遮蔽了我们同时面对两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生活视角的能力:每个时刻以及每个时刻的每个方面都是完全独立的表达;同时,每一种表达都与一种与所有其他表达共享的生命能量密不可分。
佛教将这些同时存在的观点描述为佛的三个身:化身、报身和法身。将其转化为非暴力沟通术语,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策略(化身),一种独特且有形的需求表达,而这些需求又是一种既无形又无形的能量,与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共享,可以体验为幸福或某些人称之为爱(报身)。法身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佛也有一个方面,或者用马歇尔的术语来说,神圣的能量,它是非显现的、不可思议的、无边无际的,无法通过我们所谓的“经验”获得。我认为这提醒我们要对未知持开放态度,尤其是当我们认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有关非暴力沟通或佛教的一切知识时!
从佛教的角度理解 NVC 可以将 NVC 摆脱其自身结构的固有限制,即“当我听到 __ 时,我感觉到 __ 因为我需要 __,你愿意 __ 吗?”。它让我能够更灵活地回应他人,并承认联系不仅仅是“你感觉到 __ 是因为你需要 __ 吗?”这句神奇的短语。这也可以称为理解 NVC 的“存在”以及“做”。
同时,从非暴力沟通的角度理解佛教,让那些出生在科学和心理学宗教文化中的人更容易接受佛教。它让我以一种清晰而不是混乱的方式理解古老的教义;消除我的条件反射,而不是使它复杂化;增加我身体的快乐,而不是恐惧。毕竟,谁需要只有神话中的中国禅师才能体验到的启蒙呢?
非暴力沟通和佛教所蕴含的智慧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却又非同凡响。根据我的经验,要获得这种智慧,需要的不仅仅是依赖任何一位老师或体系所教授的内容。它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探究我们目前的经历,并亲自找出真正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质量的因素。
佛陀在生命的尽头对他的弟子们说:
成为你们自己的避难所。
不要为自己寻求外在的庇护。
坚守真理如同坚守灯火。
坚守真理作为避难所。
除了自己以外,不要向任何人寻求庇护。
阿难,那些现在或在我死后,
将成为他们自己的明灯,
不会以自己为外在的避难所,
但要坚守真理作为他们的灯,
坚守真理作为他们的庇护所,
除自己以外,不向任何人寻求庇护,
他们必将到达最高的境界;
但他们必须渴望学习。{tooltip}5{end-link}摘自约瑟夫·戈德斯坦的《内观体验》,引自《法句经》{end-tooltip}
我听过马歇尔·罗森伯格简洁地总结为“如何享受搞砸事情”。
我称之为生活(真正的生活!)和学习(真正的学习!)。
我喜欢‘如何享受做错事’这句话。
当我记起这件事时,我的能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感谢您分享这一点,